【2022年年终总结】脚踏泥土,仰望天空

你所期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综述

我曾见过三月的雪,也见过五月的春,在七月的朝阳里打趣,在九月的鲜花中忘返;十一月的寒风夹杂着十二月的圣诞夜;那天,我从三里屯看到玉渊潭,从中国尊走到五四路,从博物院到景山,从阜成门到京密渠;那晚,我再次穿过景山旁的小巷,在故宫博物院的后门驻足,望着北大红楼层叠错落的院墙,触摸着不知是八十年代还是六十年代的胡同砖石;思考着曾经所书写下的文字,展望着未来;那天,我注视着建筑留下的千年历史积淀、百年人文情怀、数十年城市建设、以及五年发展进程。于是,让我们回到那最初的三月,直到再次见到那个问题,那句话。

“这里的浮华不属于我,哪怕泡沫包裹着幻妙且(看起来令人)期望的未来。”

被疫情耽搁的事情如果堆积起来,或许能堆成一座称之为故事的山峰;但美丽的故事终究有其结局,被耽搁而结束的事情也是如此;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有其制造工具的能力,也还有其独立思考并作出抉择和选择的能力;有其改造或被环境改造的能力。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首先是生而为人,也就是人这个主体。

现代人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可以是任何形象、事务、实体或其他的什么;但唯独它不是人;如同资本主义下的人异化并物化其他人的行为一样,人也会在这种环境中将自己所做的实体或服务与自己的价值等同起来,并在今后的日子里贯彻这可笑的做法, 如果人为了换取其他资源就将自己所制作并用于代换的工具当作自己的价值,并将自己化作循环的工具,那可真的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当然会有人质疑,质疑我为何不考虑独立个体其自身的困难、家庭的困境、学业的紧张或背负的贷款或之类的什么,但归根结底,这些难道不是因为其自身价值工具化引起的信息荒漠问题吗。

今次的故事,或许最终会结束,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虽然我尽力将这一年里所思、所想、所见、目光之所及处记录下来,但正如去年所述 ——“将所有的东西都描绘进这篇文章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虽已在22年年底便开始进行首次提纲整理,但今年的经历仍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知识-信息网络及结构关系,也给我带来了大量的困惑和迷茫,虽然描绘这些结构并非困难之事,但将其展现成可读的、不具有我自身困惑的文字却是困难的;因此尽力的将我今年所识绘于此,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拨开迷雾,突破自我。

Je pense, donc je suis.(我思故我在。)

碰撞交融出的世界混沌且黑暗,但正因为黑暗所以才会出现光明。正因为迷茫,所以才想拨开迷雾;充满鲜花和牛奶的无尽平原永远不会是我所期望的地方,因为那抹杀了探索的希望并带来了无尽的绝望。绝望也绝不是安逸的普通生活,而是从始至今再至未来永远不会改变的状态。如同花园里的花永远保持在最漂亮的那一刻、厨房里的食物永远保持在最优雅的那一刻、窗外的蜜粉永远飞翔在最美丽的那个曲线上、大脑对现实的认识永远保持在已认知且不会改变的智慧中…;这是一种博物馆的美,也是一种永恒,而永恒的博物馆,便是对世界绝望的本身。

在去年我有提到过“农人模型”和“军人模型”,也就是我用于简化事件认知并确定事物行为价值多寡的模型和简化确立合作与对抗关系的模型;基于这两个基本模型与今年的生活、工作经历,我大致对组织、个体、资源、环境、项目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并产生了对于关系、流、循环、时间、资源、边缘和中心的新界定。这不仅融合了去年的我对于工程和项目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今年的我在平日里积累的对于管理和业务的认识;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白。那么,在做了如此多的铺垫之后,让我们正式进入这篇文章的正文,来回忆、整理、发现、总结这一年里我与我的合作与斗争。

生存 · 民以食为天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在当前环境下,“我”如何生存?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那样的模糊,不着调;既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环境,也没有说明我是谁,更没有说明生存的定义。但这个问题又是那样的真实,真实到环顾四周,每一个缝隙里都存在着“我”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答案。于是困惑涌上心头,迷茫充斥在每一个角落。那让我们换个思路,把环境放到两千年前,把“我”换成一位拥有自己的土地农民,把“生存”换成吃饱饭,不会饿死。那这个问题便变得简单了起来,这也就是“农人模型”最初用于解决的问题——我如何生存。

农人要如何做,我相信阅读本文的各位能自行搜索查询得到;于是这里我们直接跳到对照过程,来讨论一下“工具”和“目标”。农人的主要目标是生存,这是最终目标;农人生存需要食物,这是为了达成目标产生的需求;该需求需要立即解决,因为其是农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获取食物需要种植,这是为了达成需求提出的新需求;种植需要工具和原料,这是基本资源需求。于是,我们完成了对问题的分析,通过几个需求得到了最初需要的资源,以及计划的基本流程——获取工具和原料、使用其进行种植、等待收获、制成食物——解决生存问题。虽然上面看起来是环环相扣,但眼尖的人或许已经发现了,农人需要的不仅是实体资源——工具和原料;还需要生产资料——种植技能、炊事技能。到这里,我们完成了项目分析的前两部——确定目标、需求分析。在这之后,农人便需要根据上文的分析开始执行。

执行的过程,便是消耗已有资源去转化为新资源的过程;而不同的生产循环则对应着不同的时间消耗,对于种植这个过程,或许每年才会循环一次;而对于炊事的过程,则是每天都要进行三两次;即使年复一年的种植过程,其中包括的播种技能每年也只会使用一次,而浇水技能却会用到多次,对于捡石头、上农家肥这种工作,或许会使用的更加频繁;但归根结底,也只是大的事件循环中嵌套小的事件循环;于是回到现实世界,回顾我们的所见所得便会发现,生活如此,(大部分)工作也如此,做项目如此,创业也如此;从最初的“开垦荒地”,到基于手中的资源开始建立“种植-收获循环”,再基于这个循环构造出更大的“生产循环”,如此这般的一步步进行下去,组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个现实世界。

如果这个话题如果继续进行下去,我们需要在农人的世界里增加什么呢。在这里便留作课题,交由希望再次思考这个话题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来思考吧。时间有限,我就不在这里多费口舌了。

在上文中,我描述了个体、资源、需求、项目之间的基本关系;其中,需求的分析和资源的利用是去年我在做物资工作时的认识;而对项目和项目流程的考量则是在今年做程序工作时所认识;我大致是未曾介绍过我的工作变动状况,于是在这里浅言几句;今年三月,我入职了一家北京的科技类互联网企业,主要工作为业务端程序设计与开发,同期也浅涉猎项目架构设计、项目管理、产品分析、产品设计等工作。大致是这样一个状况,多余的内容便不在多说了。

循环 · 聚沙成塔

让我们重新回到“循环”这个话题,聊聊创业、供应链和关系,这几个有意思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关系并非指代“人际关系”而仅仅是字面意思,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会因此困惑。

今年的经历在我看来算是失败,但经历哪有什么失败成功可言,经历到最后只有体会;虽然年底计算收成也只是拿了个外出打工的工资钱(再少一点),但至少也在疫情放开之后回家过了年,以及手里握了些体力劳动(业务开发深度远不及技能深度,算做体力劳动)赚的钱;而且家人和亲戚身体甚棒,这便已经满足了。但今年的经历至少能作为饭桌上的谈资给大家一笑而过。那么这里再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创业?

说到底,最容易理解的创业,其实就是开垦土地的过程。商业过程其实就是从开垦土地获得收成到扩大再生产(再开垦新的土地)的过程。只不过现代的土地已经从肉眼可见的泥土,变成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由人类建构的社会;而需求也非人类生存层面,而是从衣食住行、或到满足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这样的需求更难分析,也更难确定人需要什么,大都需要依照当前已经建构好的社会运行过程来推测、发掘、发现,而这种被发现出来的需求,会被并呈递作为一个或一类新的产品,组成新的资源(或工具、或原料、或资料),来满足人的所需。

但事实并非如此,而资源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太多不同种类的资源,其上下有其自身的供应、迭代体系,并有其侧重点;通过“代换券”你可以有效的购买到你所需要的资源,但“代换券”或者说钱本身也算一种资源;于是在经过总结和交流后,我大致的认识到了资源的流动关系,并称之为三大流动。这三个流动分别对应的是认识并知道资源其存在和可得的——信息流,用于交换资源的中间媒介——资金流,实时上被转移和使用的资源——物流(注:这三个流动在互联网上存在多种解释,这里也仅仅使用了我理解并认同的一种解释)。需要注意的是,虚拟商品的交易,在电信网络中的交换也属于物流交换的一种,只不过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于是,这也引出了基于这三个流动而产生的差异和稀缺。包括信息流通不畅引起的信息差问题,物流不通引起的供应稀缺和超供给问题,资金流动不同引起的金融问题。其中,前两者在疫情期间已经出现过多次,包括且不限于口罩、制氧机、抗原(检测棒)等,而资金流动不畅常见于企业周转不良问题,就不再特别举例。

因此,基于三大(资源)流动及其会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合理妥当的进行资源置换、资源拆分、分时复用、分级复用等工作,以尽快的达成最小资源循环,即投入的资源能够产生新的资源,并在更多的老资源进场前确保自己存活以及尽可能保证收益比大于投入比。于是,这里便开始了规划、妥协、强势的艺术,以及聚沙成塔的组织舞台。虽然我希望在这里描绘如何建立最小循环、扩大再生产、以及成本、技术、时间三者的妥协;但很明显,现在的我还没有做到这些事情,因此这里的内容或许要到来年的总结中再出现了。但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依附在循环本身的事物,叫做时间。

时间 · 俗事奇谭

我着实说了太多混沌嘈杂的东西,包含许多浅薄的夹生饭;泛泛而谈了太多的东西,也尚不知道这些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身体中的我无时不刻在做着思想的斗争,妥协在各种成本与质量之间;有时我在想,这真的是我所希望的吗,还是说我仅仅是希望通过这些来证明我。但又有什么需要证明的呢,这一份莫名的执念又来源于哪里呢。成长永远是我未来中的一环,但成长也意味着迷茫、困惑与无助,意味着竞争、攀登和相助。这些世俗的事情点点滴滴组合着我的生活,也让我困惑在这之间。我见过凌晨三点的北京,也走过凌晨五点的上海,但这又如何,我又要去向何方?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真实。”
“真实也往往令人格格不入。”

这两年里,我着实改变了许多;或许叫成熟,或许叫老道,或许叫其他的什么。但我仍然觉得我只是一个孩子,一个依附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我还欠缺,还有很多和世人打交道的方法未曾接触;我还懵懂,还有很多和世事交谈的方法未曾触摸;我还愚笨,还有很多世故不曾理解;我还蒙昧,还未曾走出井口,未曾见过候鸟,无法用我所知深入探究世界。

“我还是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哪有知世故而不世故”。在今年我喜欢的歌曲里面,有一首应援曲叫《俗世奇谭》,其歌词“都是头一遭,谁能没遗憾”给我带来异常的震撼,也让我对《人生大事》这部电视剧有所期待。不悔地说,这部电视剧仍然还在待办列表中静静的等待我完成,但今年的忙碌已使我严重消耗精力,只能将此推至下一年。

我想,这两年的经历着实给我带来了深入社会发展的经历和体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陋习和不良习惯。或许是时候慢下来,用些时间来重新将混乱嘈杂的声音整理出来了。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倾听世界的声音,去静听社会的声音,去复听曾经未详解的声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苏轼先生的一曲满庭芳,告我“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或许南下江南,东至东瀛,与朋友们畅谈一宿,做些曾经想但不曾做过的事情,能够平复我这躁动的内心吧。

尾记

于是,终于到了今年的结尾。虽然书写这篇文章时春节新年的烟花早已结束,但最终还是在元宵前夕完成了这篇提纲巨大,但内容空洞,迷茫甚远的总结。或许已经称不上总结而是流水记了,但终究是完成了。

在22年,我经历了连续不断的核酸检测、健康码弹窗与社区解码、一夜过后全城安静的解封、高烧与阳性的一周;也经历了连续一周又一周的加班赶工、一个短信就能休息一周的大数据核查、一个损坏的南桥和笔记本的大修;更经历了四五次的四十公里长安街骑行活动、八达岭长城登山活动、十三陵皇帝陵墓游览活动;以及数周一次的图书馆静心阅读活动、服贸会的开阔认识活动。同样是这年,又一次的与好久未见的老朋友在京进行了又一次的约饭、嬉闹、骑行、共度良宵;也认识了在京的工作、上学、做研究的新朋友们并交流、学习了新知。

我深知我自己的不足与欠缺,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更是如此;快速变大的泡泡留下了大量的空洞,每一个空洞都是未来我要偿还的知识债。但我不会为此悲伤,既然有了更大的认识,那就要更加充实的武装自己,如果泡泡吹的太快了,那就慢一点。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2022年的钟声早已离去,2023 也已至一月许。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绝对的公平,而资源的获取也只能由自身努力,生存必然是未来的主要问题,但并非难题,因此需求也将变为更高类型欲望的化身。浮华的世界或许不属于我,但实践的经验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料被我所用;我们生来不是为了饲养某些人,而是为了人类星辰大海的启航。但首先,最重要的仍然是——活在当下。只有此,才能够更坚定、更稳固地走向未来。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